欧洲是我国4月份光伏组件最大出口区域
二○一○年,一位白人女性因一氧化碳中毒,患了一種罕見的疾病,大腦的杏仁核喪失了原有的功能。
李顯龍21日晚分別以馬來語、華語及英語發表國慶群眾大會演說。不過,美中緊張關係幾乎讓這些合作變得不可能,「這對全球來說是壞消息」。
不排除亞太地區出現和歐洲一樣的糾紛,發生衝突的可能性。不排除亞太地區發生衝突的可能性。另一個影響全球安全形勢的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,他表示,這導致俄羅斯和許多國家,尤其是美國及其他北約國家,「產生了深刻的矛盾」他表示,近期最令人擔憂的就是台海緊張情勢急遽升溫。中方日前在台灣周邊海、空域實施規模空前的軍事演習,包括發射彈道飛彈飛越台灣上空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不過,美中緊張關係幾乎讓這些合作變得不可能,「這對全球來說是壞消息」。最惹人著目的,莫過於一進門便看到左面灰牆上寫滿仿「九龍皇帝」曾灶財字體的大字,這當然是出自鬼馬店主伍號的手筆,寫上地名與港產片的對白。
不只是老闆,連帶顧客的消費文化也不盡相同。伍號對觀塘事之所以瞭如指掌,是因為他本來就是觀塘人,在翠屏邨長大。伍號一直遠端處理公司的業務,以往只要遇上廉價機票,兩小口三不五時便到泰國、台灣、波蘭等地旅遊。在大熒幕上,時而看到尖沙咀,時而看到元朗,真的讓異鄉人有時空交錯之感,定必喚起一些地方帶來的身體記憶。
從香港「私竇」到台灣「獅鬥」 「獅鬥」是粵語「私竇」的諧音,意指用作喝酒、休憩或娛樂的私人場所。重建心目中的觀塘站 伍號早於3年前來台,第一年以旅居的方式走遍台灣不同的地方,第二年拿到身分證,終於要落地扎根,便於第三年迎來「獅鬥」酒吧。
伍號說:「我希望在獅鬥有人會跟其他人聊起,『對啊。營運公司十多年,讓他累積了不少人脈,不時在3000呎(約85坪)的工廈單位中,招待朋友顧客喝酒用餐玩樂。文字:一人一筆 Patricia Cheung 西門町,幾近是所有到訪台北的旅人必到之地。他笑稱,反觀一些台灣人進來的時候,無論語言還是各種佈置所呈現的氛圍,都讓他們以為自己到了異地。
不要問店主伍號為甚麼在這裡開店,原先屬意中山區,但最後意外落腳西門町,他自嘲一如他隨意的人生。更有趣的是,台灣酒吧老闆喜歡「跑場」,凌晨一至兩點打烊後便帶同自己的客人到另一間酒吧social、宣傳,而香港的酒吧比較少有這種做法,通常開門至差不多天亮。他說,只要可上網、生活過得不錯的地方,也就可以落腳。Photo Credit: 陳世浩 「獅鬥」酒吧店主伍號。
由於走得有點萬無目的,卻讓拍攝效果顯得更自然。「獅鬥」位於台北西門町的川菜街上,就空間而言,確實帶有幾分隱蔽的意味。
Photo Credit: Patricia Cheung 台北西門町的川菜街。Photo Credit: 陳世浩 仿香港雜誌「飲食男女」而設計的「獅鬥」餐牌。
伍號忍不住補充:「這個顏色並不是現時觀塘站的顏色,而是APM商場出現之前的,那時的地鐵站便已經使用的顏色。這便是「獅鬥」的雛形。讀marketing及PR出身的伍號,畢業後一直沒有打過工,反而早早便成立了自己的marketing agency,幫客戶找helper及籌劃公關活動。Bar枱旁邊,則是仿港鐵觀塘站磚牆,貼滿了的灰白小磚塊。點點滴滴的佈置,台灣顧客未必理解,也許從來沒認識這樣的一個香港,伍號可以的時候都會順道介紹一下台灣的任何一座山,你從橋下,或從山路上看過去,都有這樣的樹冠層,有背後的大山,前景的電線桿。
這就是我隨便搭車經過台灣任一座山的感覺。包衣服的襯紙點撒或輕刷上紋路,可迤邐出霧夜的冷川、貨卡頭燈的光束。
金色草原上長出的光之蟲 穿越客廳直走到底,林廉恩的工作間卻是另一番光景:刷成天藍色的牆面和留言板上,磁貼有插繪精緻的明信片、海報與月曆,木格筆筒裡竄長出各色鉛筆、各種形制的水彩筆,一盆白金葛,紅色面皮時鐘。瓦楞紙經鉛筆加強紋理,變身有樹林的山體或建物。
林廉恩説,若是遇上活潑的文字,角色表情包要做得誇張一點。」 Photo Credit: 陳佩芸攝影,文策院提供 溫和的光線與藝術拼貼的環景,共同潤飾著臉龐如最高級的香粉,對坐者眼裡閃有金光,攝影畫面甜美可期。
她還邀請大家找碴:第一次做書,材料不夠,找找大嘴龍的鱗紋哪裡不連戲? Photo Credit: 陳佩芸攝影,文策院提供 書末的繪者介紹,寫著她首次以拼貼技法完成一整本書,不過此前她早已開始關於拼貼的單張實驗,除了慣見的創作材料外,在工作間一個轉身,便得見她的小天地裡七、八年來收藏與積累成的一整面素材庫。」 「我也迷過滾輪印章、買過印刷油墨來做效果,但有時候手邊物就很好了,像這個有顆粒的,知道是什麼嗎?」林廉恩用一張自製的網眼貼紙,測試我們對身邊事物紋路的敏感度,眾人搖頭,「平版衛生紙。《光之蟲》得獎兩年後,林廉恩跟巴巴文化出版以及作者王文華合作繪本《大嘴龍牽紅線》,繪本裡頭,蜷在廟柱上的龍不是咧嘴笑得討喜,就是酸痛到瞇起眼睛。」聽她的語氣,好像中途左右顧盼,輕舉妄動,就會發生都市怪奇。
裁剪或手撕過、文字不全整的傳單與發票,搭建出有人造招牌與廣告的城市意象。2021年她剛以繪本《HOME》得了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故事類首獎,也成為台北國際書展兒少類首獎得主。
幾年下來,她的素材運用更靈活,色調或內斂,或跨頁打開反差驚喜云云,皆收放自如。」從街巷翻至故事中貨卡移動的中途風景,「沒有哪裡。
」除了在日常物中發掘拼貼素材,當然,也少不了讓人羨慕的大量紙膠帶系列。其後她說到自己的人物造型和色彩使用開始跳出來,引起更多注意,大概是從2015年首度入圍波隆那的作品《光之蟲》開始,「紅色天空搭配一些怪獸,大家比較想不到,」她頓了一下,「(別人)想不到,硬要說這大概就是我的作品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吧。
可當細聽下去,也能聽見與這夢幻光霧裡透出略有反差的直言率性,比方媒材的選擇倒非僅「擅長」二字可以道盡,而是有部分務實的層理,林廉恩說,「為了接案,速度要加快,要選比較好上手,可以塗大面積的。不同繪本附上的簡歷版本有時候也會微調,有的寫她喜歡追劇,有的則改稱愛看驚悚小說。她是林廉恩,插畫家,在她老家有間小小的工作室。繼2015年「光之蟲」系列之後,2018年她的「台灣印象」系列作品又再次得到波隆那插畫獎,而那批插畫便是2021年讓她獲得拉加茲故事類首獎《HOME》的前身。
林廉恩當年得獎後,在許多受訪時常說,自己沒事就會看新聞,新聞讓她產生超量感受性的觸發。」 林廉恩把「比較不一樣」講得淡定,稱關於形式而已,可這飛跳性思維背後還有更幽微的成因。
五層黑色角鋼架裡嵌入白塑膠收納盒與抽屜櫃,分門別類各種平凡或出乎意料的紙材,「每一次找到新材料,都來自一個意外。她在網誌作品集裡寫下:這是核爆後變卦的世界,人們在白色房裡足不出戶。
「小時候蘆洲這附近都是沒有電梯的公寓,(我們會在)大樓和大樓間的巷子裡穿來穿去,玩躲貓貓。」訪問一行五人卡在三四樓梯間轉角,如一條被拗折成問號形狀的鐵絲線,領頭女子的說明加深神秘氛圍,「我們家做生意⋯⋯,總之直走進去到我房間就對了。